你的位置: 首页 >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

  

发布者:安徽省山东商会  发布时间:2025-08-15  分享:

【概况】齐鲁是中国区域范围名称,该名始于先秦齐、鲁两国。到战国末年,随着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的基本完成,齐、鲁两国文化也逐渐融合为一体,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圈,由统一的文化圈形成了“齐鲁”的地域概念。这一地域与山东省区域范围大体相当,故成为山东的代称。

以泰山为中心的海岱地区,自远古起就繁衍生息着人口众多的东夷民族。东夷民族创造的东夷文化是整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从西周开始,在东夷文化基础上直接继承中原夏、商、周主流文化,融合燕、楚、吴、越等周边文化,而发展起来的齐鲁文化,不仅哺育着历代山东人民,更重要的是对整个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齐鲁文化指的是先秦齐文化和鲁文化为渊源而发展建构起来的地域文化。春秋时期的鲁国,产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学说,而东临滨海的齐国产生以姜太公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学说又吸收当地土著文化(东夷文化)并加以发展。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

西周初年,姜太公被封于齐,以治理夷人;周公被封于 鲁,以拱卫周室。分封齐、鲁,标志着东夷文化向齐文化演变,宗周文化则在鲁国完整地保存下来。

姜太公到了封地以后,实行开明的文化政策,“因其俗,简其礼”促成东夷文化向齐文化的转变。与之相反,周公之子伯禽到鲁地后,变其俗,革其礼,推行重农抑商的周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使齐国和鲁国的人文经济趋于不同的发展方向:齐国的社会风尚带有明显的商业氛围,崇功利,轻伦理,文化风气开放,注重实用;鲁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农业社会的文化特征,文化风气保守,因循周礼,不思变通。

战国时期,以稷下黄老道家、孟子二度游学于齐为契机,齐文化与鲁文化开始融合。孟子在齐国居住时间长达十几年,他的学术思想受到稷下道家的熏陶。荀子在齐、鲁文化合流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荀子兼顾齐学,因而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儒学思想,同时又通过学术交流,把他的儒学思想在齐国文士阶层传播开来。在诸如此类的背景下,齐文化和鲁文化走向融合,共同构筑了山东人的齐鲁文化。

【儒家思想】在齐鲁文化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山东是儒家文化发祥地,儒家思想的创立人孔子、孟子,均出生于鲁国。儒家学派,又称“孔 教”,儒家学术自汉代以来被奉为官学。在中国古代,儒学始终居于社会或国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道德层面上。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 :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孔子的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政治层面上。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矝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

经济思想层面上。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这也是儒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教育层面上。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他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而且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礼学】齐鲁文化还是秦汉以来中国大一统文化的主要源头。两汉时期所实行的礼仪制度与作为意识形态和学术思想的“礼学”基本上都是承源于齐鲁之学。

汉王朝开国伊始,鲁人叔孙通就根据儒家学说为统一的大汉帝国制定了一套规范社会政治生活的礼仪制度,并编撰《仪品》十六篇与《汉礼器制度》,不仅奠定了汉代礼制基础,而且为其后约两千年的封建社会礼制确立了基本模式。汉代的“封禅”与“明堂”制度也主要是在齐鲁文化的影响下形成和确立的。

【佛学】山东佛教文化历史悠久,早在东晋时期,著名高僧朗公,于历城柳埠创建了山东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朗公寺。隋开皇三年改名神通寺。南北朝时期,高僧法定创建了长清的大灵岩寺。

隋唐时期,山东济南佛教兴盛,兴建了千佛山兴国禅寺、开元寺、净居寺等100多座寺院,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济南还保留着30余座寺院,这其中香火最旺的当属千佛山兴国禅寺。据史载,隋朝年间,虔诚的教徒依山沿壁镌刻了为数较多的石佛,建千佛寺而得名千佛山。现存的佛教文化也是异彩纷呈、种类繁多。

【代表人物】齐鲁大地,人杰地灵,群星璀璨,数千年来,涌现出一大批推动中华文化发展的杰出人物。除了“至圣”孔子和“亚圣”孟子,还有“述圣”子思,“宗圣”曾子,“复圣”颜子,“兵圣”孙子,“科圣”墨子,“农圣”贾思勰,“工圣”鲁班,“书圣”王羲之,“算圣”刘洪,“智圣”诸葛亮十大圣人,以及庄子、荀子、孙膑、扁鹊、颜真卿、张择端、李清照、辛弃疾、蒲松龄等文化巨人,这些历史先贤的伟大作品,对民族精神的养成产生了深远影响。还有众多文化名人客居山东,留下不少传世佳作。齐鲁文化也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省齐鲁文化研究院)

【民俗】山东民俗表现出多样性、地域性。山东腹地济南、青州、泰安、兖州一带是传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其中,曲阜、邹城为孔孟故里,孔孟家族习俗不仅影响当地,还远及国内外;泰安有五岳之首的泰山,泰山既是历代皇帝封禅之地,也是百姓朝山拜神之所。山东腹地的家族习俗与民间信仰对周边地区的民俗传承有典型意义,可以作为山东民俗的代表。

东部沿海地区以渔业习俗和外出经商的民俗最为突出,渔业习俗又以日照、荣成、蓬莱、长岛等地最具典型性。鲁东南地区具有山地特征的古代文化发祥较早,保留着较多的传统民俗事象。并且沂蒙山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一系列良风佳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些良风佳俗进一步发扬光大成为沂蒙精神。鲁西南、鲁西北地区为黄河冲积平原,民俗事象与古老的黄河紧密相连,独具特色。其戏曲曲艺、音乐舞蹈、民间工艺(如剪纸、刺绣)等,都已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方言】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也孕育出不同的地域方言。山东方言统属“北方方言”,分为冀鲁官话、中原官话、胶辽官话三个大类。济南、聊城、德州、滨州、淄博、泰安等地同属冀鲁官话,在山东省内属于比较易懂的方言。鲁南、鲁西南包括菏泽、济宁、枣庄、临沂等地同属中原官话,方言比较难懂。山东半岛的青岛、烟台、威海、日照同属胶辽官话,又称胶东方言,最为难懂。各地方言又因地域、文化、生活习惯等原因,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省统计局)

【孔子文化节】2022年9月26日—28日,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山东曲阜举 办 。本次大会由教育部 、文化和旅游部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 、国际儒学联合会、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设主会场和25个分会场,共举办开闭幕式 、祭孔大典 、孔子教育奖颁奖以及12场学术交流 、3场中外思想对话和交流 、9场分论坛 、10场文化展示体验等42项主题活动 。31个国家的48位驻华使节出席活动 ,600余位中外专家学者现场与会,260余位中外专家学者云端交流;祭孔大典现场直播,海内外60余地同步祭孔 ,线上线下百余万人参加 。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主题为“ 人类文明多样性与人类共同价值”,大会通过《 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共识》,举办中医药论坛、青年论坛、文物、文学等各类论坛,创新策划中华儒学经典集成《儒典》新书发布会 。本次活动扩大国际邀约 ,外国政要、前政要出席人数和驻华使节集中来访人数 ,均为历届之最 。首次举办孔子与托尔斯泰思想对话会、中希古典文明对话会,创新开展驻华使节齐鲁文化行、国际友城市长对话 。创新策划“可参观 、可视听 、可体验 、可携带”的活动 ,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全国书法篆刻名家精品展 ,打造“孔子与世界思想家”大型沉浸式光影秀,举办“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 ”品介会和“ 中华手造·山东手造”展示展销等。

【齐文化节】2022年12月18日,第十九届齐文化节暨2022齐文化与稷下学高峰论坛在齐文化博物馆开幕。本届齐文化节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淄博市人民政府主办,临淄区人民政府、淄博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以“泱泱齐风”为节会主题,举办2022海峡两岸齐文化节、2022齐文化与稷下学高峰论坛等活动。开幕式上,成立淄博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山东分库、北京大学山东临淄田野考古教学实习基地揭牌。本届高峰论坛以“齐文化与中华人才观”为主题,设置齐文化中的人才观、圣贤教育与人才培养、中国古代尚贤思想、齐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等议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等7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云端线下,共同探讨齐文化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


地址:合肥市包河区马鞍山路与望江东路交叉口向东100米金中环广场B座1604室

Copyright © 2022 安徽省山东商会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037号-1皖公网安备34010202601597号  技术支持:

商会二维码